一直觉得,创业者即是投资人,投资人即是创业者。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既要换位思考,相互代入,也要遵循共同的市场逻辑和资本逻辑。经常会面临一些抽象的战略思考,需要根据现在的市场格局研判未来的局势和商业模式的走向。就像2020年,特殊情况下互联网成为大势所趋,成为大众创业的首要选择,以下是主要针对互联网领域创业的项目思考方法。 势和渠的思维 创业选择项目时,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是否具有“大势”,即所选择的领域必须具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假想你眼前有一杯水,如果放到800米的高楼上,肯定具有了一定的“势”,但是这杯水倒下来,也就是下了几滴毛毛雨。如果场景切换为长白山天池,在2744米的山顶上有着20.4亿立方米的水量,无论从高度还是体量,都让这座天池具有了巨大的“势”。换句话说,如果砸开一个口子,就会有海量的水倾泻而下。 有了“大势”还得有“良渠”,否则就会洪水泛滥,在创业层面就是服务交付层面的失控。因此,建立稳固的“良渠”是创业者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良渠”在创业层面通常表现为技术壁垒、运营能力、团队建设、交付体系等方面的要素。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势”既有体量(容量)层面的含义,也有时间趋势方面的含义,即从趋势上来看,时间在你这边,否则可能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用户思维 对于互联网创业来说,免费或者倒贴的方式通常被互联网思维的假象所掩盖。原来收费的产品或者服务现在免费提供给用户了,传统意义上的“客户”在这里消失了。无论是智能硬件、APP工具还是O2O领域,通过免费或者倒贴的方式钩过来的是否是一个持续黏性的用户很重要,否则,前面的烧钱没有战略上的意义。 产品思维 针对海量的用户需求,提供具有足够替代性拐点价值的产品是互联网公司的使命。但是,在设计产品功能时,需要在主流目标用户中寻求用户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以简单易用的产品切中用户的核心痛点和爽点。 场景思维 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所设计的每一个产品的细节都来源于对用户具体使用场景的洞察。绝大部分用户在选择产品时都是遵循“追求最简”和“趋利避害”的底层原则。 价值要素思维 一个木桶之所以能够装水,是因为具备了三样东西:围城一圈的木板、圈住木板的铁丝以及底板。这是一个木桶不可或缺的三个价值要素。对于大部分的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项目来说,除了打造一个平台建立连接之外,依然需要思考为用户形成价值闭环需要提供哪些价值要素。你的存在为市场提供了哪些增量价值,这些价值是否传统的交易模式转移为互联网交易模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终极思维(或均衡思维) 终极思维(或均衡思维)其实是一种战略思维。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终极思维要求创业者或者投资人站在产业演进的高度思考在未来或者均衡状态下的产业格局和竞争格局。 创业初期大部分人都是选择某一个细分领域进行切入。然而,随着项目的进展,原来相邻行业的项目会实现横向的整合,有些过于低频或者用户规模较小的平台可能会被更加高频或者更大规模的平台所整合。 偏差思维(或迭代思维) 过去几年和技术人员打交道比较多,发现很多技术人员(当然也包括很多非技术人员)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思维。技术性思维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追求完美,要么0要么1;2、喜欢扣小概率事件;3、不能够容忍不确定性。技术性思维的人很容易一叶障目,容易“一根筋”,掉进自己所设定的思维陷阱而不得突围。 创业或投资,其实都需要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更加柔性和动态的思维,需要克服思想上的“精神洁癖”。尤其是做产品经理,更是不能“一竿子插到底”,需要在动态中把握平衡,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核心主线,在容忍缺陷中迭代改进。每当我碰到这种技术性思维,我的不二口诀就是“以偏差代替无序,迭代改进”。 偏差思维要求要求创业者或者投资人能够忍受一定的偏差和瑕疵,抓住核心问题,不以偏概全。 当然,创业者更多是“证实”的思维,而投资人更多是“证伪”的思维,这是由他们各自的角色所导致的风险偏好不同决定的。 品牌思维(或定位思维) 传统商贸和互联网商贸的最根本变化在于,流量机制发生了变化。传统零售终端主要依靠物理位置和品牌导流(位置性流量+品牌性流量),而互联网商贸依靠互联网平台导流(平台性流量+品牌性流量)。 同样是品牌,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产品或者服务的品牌更加垂直化和专业化,原因在于,用户心智很难接受内涵复杂的品牌。而互联网商贸时代,则需要进一步区分产品品牌和服务平台。比如京东,其所售的具体产品依然存在很强的产品品牌,但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其平台因为具备了品牌效应而具备了平台性流量的能力。 集成思维 对于大部分O2O项目而言,“信息+服务+资源”已经成为一个标准范式。服务是水泥,资源是砖块,如何解决服务对资源的有效集成,并突破“规模-质量-成本”铁三角的约束是关键。对于O2O项目来说,集成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用户体验,这也通常成为这类平台后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如何通过技术或者管理的手段有效地解决在规模放量之后的质量和成本控制问题,是考验O2O平台的关键所在。 资本思维 对于VC投资来说,其投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跑道足够长、引擎足够强大、团队足够牛逼、产品足够尖叫、燃料足够充足”,其中前面四个条件是创业团队要搞定的,最后一个是资本市场可以提供的。 对于资本来说,首先是考察你所在跑道的逻辑是否成立,其次是看项目团队能否在这条跑道上跑出前几名。此时,涉及到对当前以及未来竞争格局的判断。 所有的商业模式,不外乎两点,“卖东西给用户,或者把用户卖掉”,前者是做交易,后者是做媒体。但无论如何,好的商业模式,其投资逻辑最基本的要点还是“干柴烈火”的逻辑,即市场上要有海量的“干柴”,而团队拥有可以星火燎原的“烈火”。 如何深入理解资本的逻辑以及如何通过一份合格的商业计划书向投资人充分展示投资逻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商业计划书——战略思考的工具》一文。 其实,关于创业和投资的思维,这是一个太不能言说的话题,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其思维逻辑必然大不相同。建立思维方法和分析框架是为了简化决策,绝不是束缚自己的思路。无论创业还是投资,找到方法论固然重要,但关键时候的魄力和勇气同样重要。